Maiken,Schmidt,Kristjan
Elmo
BD
英语对白 中英字幕
美国
2018-05-23 15:02
2015
1944年……德军与苏联列宁格勒方面军为争夺纳尔瓦地峡进行了一连串战斗。7月,苏军攻占了纳尔瓦,这座古城九百年来一直是俄罗斯和西方世界的分界线。纳尔瓦身后的坦能堡防线是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最后防线,一群20岁出头的爱沙尼亚青年人志愿加入武装党卫军亲卫队第20师,开始在东线迎头痛击苏军装甲部队,为反抗苏联的占领而战。 这不是爱沙尼亚第一次沦为东方和西方、德意志人和斯拉夫人交战的战场。从楚德湖的冰上大战算起,这一战斗已持续了七百多年,夹在中间的爱沙尼亚人也不可避免地被双方裹挟其中,成为历史的牺牲品。…… 到了9月,由于芬兰宣布停止同德国的军事合作并签订莫斯科停战协定,腹背受敌的德军决定撤出爱沙尼亚。苏军尾随着德军一路前进直至爱沙尼亚的首都塔林,红军中的叶沙尼亚(俄罗斯化的爱沙尼亚人)士兵也亲眼见证了,那面象征着爱沙尼亚民族独立的蓝、黑、白三色旗,于德军撤离的9月18日在塔林市的象征 ——赫尔曼塔悬挂了四天之后,终于在9月22日被苏联的红旗所取代。…… 占领塔林,并非苏德双方在爱沙尼亚的最后一战。……11月,在萨雷马岛泥泞、茂密的森林中,叶沙尼亚士兵顶着德军舰艇的炮火,驱逐了爱沙尼亚最后一批德军。大规模的战事终于结束了,但和平和自由仍未降临这片小小的国土,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痛仍难以抚平…… 这,就是爱沙尼亚人的1944年。
我们对于历史的了解其实往往流于表面,而当我们尝试去深入发掘历史的真相的时候,却往往发现,真实的历史比我们要更加复杂。人们大多数只知道苏联对抗德国的卫国战争,却很少有人知道芬兰反抗苏联的苏芬战争;人们大多数只知道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执行巴巴罗萨计划入侵苏联,却不知道深埋在历史尘埃中的大雷雨计划。只有我们真的尝试去发掘历史的真相,才会了解,曾经发生在东欧平原上的那场两国之间的搏杀,两个阵营之间的攻伐,其实根本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正义与非正义。
而那些夹在两个大国之间的小国,却承担了最悲惨的命运——被苏德两方同时侵略。芬兰如此,波兰如此,波罗的海三国亦如此。爱沙尼亚就是经历了这样命运的国家。
电影《1944》一开头就给我们提供了一组数据:二次大战期间共有55000名爱沙尼亚人加入了苏俄红军,同时也有72000人征召入伍加入了德国军队。所以,当时在爱沙尼亚前线对峙的双方可以说绝大多数都是本国的同胞。所以才会有电影中的那样的一幕:苏联大尉听到阵地中的德国党卫军士兵口中喊出的命令居然是爱沙尼亚语,于是勒令己方停火。而党卫军的爱沙尼亚士兵也同时放弃了抵抗。双方对视之后,爱沙尼亚师的士兵默默将阵地让给了红军。这就是当时爱沙尼亚人的命运——同胞之间刀剑相向,但大部分人不是主义之争,而是被强征,被裹挟。与苏联的强征入伍相对应的是,加入德军一方的爱沙尼亚人更多是出于自愿。
由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波罗的海三国被划入了苏联,虽然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但是苏联在统治爱沙尼亚的一年间进行了狂风暴雨式的改革,成千上万的家庭妻离子散,无数人因为被举报、被告密、被审查而认定对苏维埃社会主义建设存在敌意被流放到冰冷荒凉的西伯利亚。所以当德国人到来的时候,当地人并不把他们视为侵略者,更多的是看作解放者。所以才会有片头七万两千人加入德国国防军的这一历史事件。
然而,他们寄予厚望的德国人并没有帮助他们成功独立。德军在战场的节节败退,坦能堡防线的崩溃,以及芬兰的“弃暗投明”,使德国人不得不放弃爱沙尼亚。数万名爱沙尼亚籍的红军战士成功攻克了首都塔林,曾经象征着爱沙尼亚民族独立的蓝、黑、白三色旗再次飘扬在这个国家的上空。然而他们却不知道,这是爱沙尼亚之后长达四十多年悲剧命运的开端。在三色旗飘扬的三个月后,塔林被苏联接管,三色旗帜被替换成镰刀锤子红旗。爱沙尼亚再次“被加入”苏维埃联盟。斯大林为了惩戒爱沙尼亚人在苏德战争中对苏联的反抗,将更多的当地人流放到西伯利亚的古拉格,无数的血和泪洒在了从家乡到西伯利亚的漫长路途中。
小时候的我读到苏联独立的历史时,总会埋怨波罗的海三国为什么那么积极地独立,为这个红色帝国的崩溃加上了最后一根稻草。直到后来,当我了解了这段历史,我才知道了爱沙尼亚人曾经经历了多少苦难,而苏联的统治对于他们来说无异于一根插在心头的大刺,无时无刻不想把它拔出。所以当1989年这个红色政权风雨飘摇的时候,波罗的海三国毫不犹豫地脱离这个将倾的大厦,义无反顾地加入了西方阵营。
《1944》,一部为我们展示了处于夹缝中的爱沙尼亚人的命运的电影。客观而冷冽的地陈述那段历史,没有告诉我们孰对孰错,有的只是向我们展示同胞之间不得不捉对厮杀,爱人间不得不相互欺瞒的种种悲剧。
这就是小国的悲哀,当历史的走向开始变得混沌,他们只能被裹挟,被卷入历史的大潮,身不由己,随波逐流。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亦如此。
1944,这是一个对于爱沙尼亚来说充满了血与火的年份,也是开启爱沙尼亚另一段悲惨历史的年份,更是爱沙尼亚人心中永远烙印,一道抹不去的伤疤。
第 1 楼 网友评论:如果参加一场战争,1944我想最好的结果是战死。不用背负对死去战友的愧疚,也不必面对道德和生命的指责。从大兵瑞恩到孤独的幸存者,在观众眼里最幸运的人却是所有悲惨命运的焦点。一死了之是不负责任的,但如果活着能改变这一切,为何还会有人想到要靠生命的破碎来换取想要的结果呢
第 2 楼 网友评论:好电影。只是爱沙尼亚语真是听得蛋疼
第 3 楼 网友评论:对于死亡的人民而言战争已经结束!蝼蚁民族的苟延残喘,结尾三个人两封信之间的联系升华了整体。
第 4 楼 网友评论:线索清晰,转换自由。从德军的爱沙尼亚人卡尔的视角,转换到苏军的爱沙尼亚人尤里,观察同一场战争,尤里打死卡尔的瞬间,视角切换。第一次看爱沙尼亚拍的电影,直接被震撼了,没有高大上的爱国主义,娓娓道来,直接的震撼不亚于《拯救大兵瑞恩》
第 5 楼 网友评论:无罪的人不断自责,1944有罪的人心安理得
第 6 楼 网友评论:很棒的故事,先是从德军爱沙尼亚人的视角,转到苏军爱沙尼亚人的视角,两个主角因杀与被杀产生联系,亦因目睹亲人惨遇和告密将故事叙述完整,他们都自责内疚,“杀他是战争的错”,在战争中无法轻言对错。最后爱沙尼亚人朝上尉开了枪,家国概念和人性中的善终究会取得胜利。
第 7 楼 网友评论:战争的残酷在于,一扣扳机,倒下去的也许就是你的朋友、亲人
第 8 楼 网友评论:没有逃脱战争的桎梏。外国的大兵都身揣小本?
第 9 楼 网友评论:战争......,1944都是悲剧与不幸,尤其是夹在大国之间的小国与人民。
第 10 楼 网友评论:夹在苏联与德国中间的爱沙尼亚,一场手足相残的混账战争。
第 11 楼 网友评论:身在德军的爱沙尼亚帅锅舍命救了小女孩,倾听了布娃娃的心声,然后下一幕,就是被身在苏军的同胞击毙。真的挺震撼,虽然只看过一次,但这电影在我心中的位置(二战片),仅次于雷霆救兵。
第 12 楼 网友评论:无罪的人总是自责,有罪的总觉理所应当。夹杂于两国之间的小国家的一条条鲜红的生命总是命运不由己。
第 13 楼 网友评论:小国悲哀,1944被大国环伺的小国更是悲哀中的悲哀。
第 14 楼 网友评论:兄弟俩的不知道弟弟还是哥哥,上一秒只是进行一句再普通不过的问候,下一秒就阴阳两隔,受到那种冲击的反应,让人深刻体会到了战争的冰冷和荒谬。
第 15 楼 网友评论:当那个苏军爱沙尼亚集团军的大尉听出对面的党卫军是自己的同胞时,强令停火从战壕里站起身,对面的爱沙尼亚籍党卫军的年轻人也放低枪口转身离去。看到他们的眼神里的无奈,这也是他们为了同胞和祖国唯一可以做的,这是在他们的国土上进行的不属于他们的战争。
第 16 楼 网友评论:小国国民的杯具就是被大国当成旗子和炮灰 这部电影最大的特色就是有两个男主且都挂掉了。。。。
第 17 楼 网友评论:战争总是残酷的,1944夹缝中的小国家也很无奈
第 18 楼 网友评论:在大国的夹缝中艰难追求民族的存续,在时代的碾压中不断书写国家的悲鸣
第 19 楼 网友评论:很不错,视角从ss的外籍志愿者切换到红军中的爱沙尼亚人。说真,我不喜欢苏联以及其延伸出来的共*主*或者社会主义思想,披着壳的极权和大国沙文主义。吞并波罗的海,乌克兰,反正这话从一个苏军大尉嘴里说出来我觉得极好。远离马克思
第 20 楼 网友评论:如实的还原了历史,小国寡民的悲哀,兄弟阋墙总是沦为大国博弈的棋子